《书铺娘子盘下探花郎》
《书铺娘子盘下探花郎》全本免费阅读
沈书韫看了看角门的方向,伸手向周海源挥了挥手,福身行礼,“见过周大人。”
沈书韫咂摸着,前阵子才把大人想要的书给送了过去,今日这是又来业务了?
柳摇金从“梅花苑”大门出来,双手端着一碗豆腐脑,亦步亦趋,走向“七雅书铺”,动作摇摇晃晃,倒也挺麻利。
“问周大人安,喝碗豆腐脑,神清气爽。”
周海源伸手接过,眼前一亮,葱绿顶在最上面,“万绿丛中一点红”。
舀一勺提上,又像是“白茫茫一片空无,却又“朱砂染指入了虎口”。
阿香搬来木椅,“周大人您请坐。”
几人围着周海源,他挥挥手,亦是不需作陪,留了沈书韫,语声些许深沉。
“沈娘子,今日就不买书了,老夫想请你帮个忙,不知方便不方便?”
说话间,周海源亦没有了方才招呼时的精神,眼尾耷拉下来,似有千斤顶挂在上面,一时难以颜笑。
沈书韫原本想要仔仔细细介绍豆腐脑,毕竟,周大人亦是个吃货。
可这一次,他仅仅看了几眼,就轻轻地放在了边几上,“不知你的小报,能否帮我寻人?”
“寻人?”沈书韫乍听有些不可思议。
毕竟,堂堂礼部侍郎,寻人自然借助官府力量,难不成找一个小书铺来得更为有效?
周海源眼神望向书铺门外的老树,摇了摇头。
树上的鸟儿此时安静了些许,只是偶尔在叶子间来回撺掇,用翅膀拍打出沙沙的声音。
沈书韫一句反问,大堂里沉默了片刻。
周海源缓声道,“我想请沈娘子帮我在小报上刊刻一下这些消息。”
伸手进胸膛衣襟,小心翼翼地摸出了一张纸......
热闹繁忙的西市,苏二娘很少亲自去了,但每日一早,依旧会谴人送去一锅豆腐至原来的摊位。
与先前店铺老板合作,亦有一段时间,还是按照从前的分成,二人一如既往合作共赢。
如今,苏二娘一处制两处卖,不过,“梅花苑”自是要重点打造的。
一日清晨,沈书韫从二楼的转梯下来,边走边抚栏杆,心里念了念“梅花苑”三个字,倏地冲向天井,激动难掩。
“二娘,宅子叫‘梅花苑’,你的豆腐完全可以制成一朵梅花的样子,这样好看又好吃,如何?”
沈书韫语气明快,一口气说了来。
柳摇金正天井旁欲打水洗漱,双手端盆,抬头看向沈书韫。
“这么好个主意,怎不早点说来嚒,二娘,我看成!”
苏二娘一向以沈书韫为马首是瞻,自然她提出的点子,亦是极好的。
顿时,举双手赞成,可转眼愁上眉间,“可那梅花巧劲儿,我得现学?”
沈书韫表示那都不是问题,接下来的几天,三人便风风火火一边学习“梅花烙”的制作方法。
一边又按照设定的样式开始做尝试。
所谓的“梅花烙”系列豆腐,就是将豆腐制成梅花样。
可到底怎样才能将这一锅豆腐变成一朵一朵的梅花?
这就少不了要与铁匠的匠心制模,沈书韫负责将梅花画出来。
柳摇金负责同铁匠铺沟通,苏二娘依旧负责制卖豆腐,将柳摇金送来的模具制出样品。
三姐妹忙得欢天喜地!
“梅花烙”豆腐要是制作成功,就可以按照四季花色不同,推出季节豆腐的品牌。
“豆腐”二创,是一种精巧的吃法,精巧的豆腐自然要搭配精美的食材。
一朵豆腐花,倘若在旁放置一根带叶的枝桠,鲜艳生动的一枝梅,便水灵灵地问世了。
这般精品,定会卖个好价钱!
来“七雅书铺”借阅书籍的学子越来越多,周海源托沈书韫帮忙寻人,为了聊表心意,特意让侍从将家里的一些珍本送来过来。
沈书韫捧着那些珍本,还有阿爹留下点一些珍本,完全可以开展更有规模的借阅了。
可沈书韫依旧保持现状,担心周大人的珍本一旦丢了便拾不回来,虽然他一再强调没有关系。
最初一段时间,来的大部分是贫寒学子,自然带来交换的书,亦十分有限,《尔雅》《广韵》《说文》等一类的工具书较多。
后来,书客无意中识得铺子里的珍本,原是自己梦寐以求的,买,不划算。
于是,将自己收藏一些书,作为“抵押”,存放在书铺,如此,书铺交换抵押而来的好书便越来越多。
多到一部分都要存放于“梅花苑”,借阅生意日渐红红火火,恍恍惚惚。
借阅书客中,亦不再仅仅是贫寒学子,而是家境尚可一类。
“以书易书”的借阅模式,能帮着省钱,不必花钱购买。
最重要的是,看书之人都希冀有同道中人,能够与自己就某个观点。
或者,书中的某一处注释,文中的某一方画作,版本的讨论等,做一番交流与探讨。
能讨论的,不外乎自己的同窗好友,可同窗毕竟有限。
通过“七雅书铺”拓宽自己的交友渠道,获得更好的交流,拾得更精辟的论调,岂不是一桩美谈!
自此,沈书韫的小书铺每日出没形形色色之人。
由于书客的大量激增,以至于一时间让周越和阿香都开始抱怨人太多,太累。
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!
为此,沈书韫不得不思量优化自己的经营模式。
往常店里由周越、阿香和沈书韫守着,可沈书韫往往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忙碌。
比如,印刷新书,各个工序和细节需要她亲自跟踪核验。
客人一多,阿香和周越俩人难免手忙脚乱,不仅容易出错,还容易丢失好书。
为了解决这个办法,沈书韫顺势又推出,“日租”方式。
所谓的“日租”,就是学子在书铺做工一日,便可借走一本书,而且不需要再交押金,只需要抵一本同价值的书即可。
这种模式的推出,自然会有滚滚而来的贫寒学子,他们大多为了省钱。
毕竟,兜里最缺的就是钱,只要用自己一天的工,便可换回一本书。
于他们而言,还能够借着书铺,结识更多的人,因为一本书,链接更多观点和看法,这才是最大的价值。
贫寒学子不比家境较好的学子,他们没有多余的钱买书,更谈不上寻夫子教授带领。
许多都是来了临京,借着临京的各大书院,偶尔蹭个旁听,住寺庙,睡最便宜的客舍。
如此这般,他们的长进自然和有钱人家学子“开小灶”的长进,比不了一星半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【退出畅读后阅读完整章节!】